MD5 API 基础

openssl/md5.h:

#define MD5_DIGEST_LENGTH 16

typedef struct MD5state_st
{
MD5_LONG A,B,C,D;
MD5_LONG Nl,Nh;
MD5_LONG data[MD5_LBLOCK];
unsigned int num;
} MD5_CTX;

int MD5_Init(MD5_CTX *c);
int MD5_Update(MD5_CTX *c, const void *data, size_t len);
int MD5_Final(unsigned char *md, MD5_CTX *c);[/code]

需要用到的接口主要就是这些了。

struct MD5state_st是md5算法要用到的ctx结构
MD5_Init 是初始化ctx结构
MD5_Update 则是对输入参数data(其长度为len)进行md5计算。
MD5_Final是最后把结果输出至缓存md中。
OK,写一个程序试试:
file:md5.c

编译:
gcc -o md5 md5.c -lcrypto

iptables 简单基础

iptables防火墙可以用于创建过滤(filter)与NAT规则。所有Linux发行版都能使用iptables,因此理解如何配置iptables将会帮助你更有效地管理Linux防火墙。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iptables,你会觉得它很复杂,但是一旦你理解iptables的工作原理,你会发现其实它很简单。
首先介绍iptables的结构:iptables -> Tables -> Chains -> Rules. 简单地讲,tables由chains组成,而chains又由rules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 IPTables Table, Chain, and Rule Structure
一、iptables的表与链
iptables具有Filter, NAT, Mangle, Raw四种内建表:
1. Filter表
Filter表示iptables的默认表,因此如果你没有自定义表,那么就默认使用filter表,它具有以下三种内建链:
• INPUT链 – 处理来自外部的数据。
• OUTPUT链 – 处理向外发送的数据。
• FORWARD链 – 将数据转发到本机的其他网卡设备上。
2. NAT表
NAT表有三种内建链:
• PREROUTING链 – 处理刚到达本机并在路由转发前的数据包。它会转换数据包中的目标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通常用于DNAT(destination NAT)。
• POSTROUTING链 – 处理即将离开本机的数据包。它会转换数据包中的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通常用于SNAT(source NAT)。
• OUTPUT链 – 处理本机产生的数据包。
3. Mangle表
Mangle表用于指定如何处理数据包。它能改变TCP头中的QoS位。Mangle表具有5个内建链:
• PREROUTING
• OUTPUT
• FORWARD
• INPUT
• POSTROUTING
4. Raw表
Raw表用于处理异常,它具有2个内建链:
• PREROUTING chain
• OUTPUT chain
5.小结
下图展示了iptables的三个内建表:

图: IPTables 内建表
二、IPTABLES 规则(Rules)
牢记以下三点式理解iptables规则的关键:
• Rules包括一个条件和一个目标(target)
• 如果满足条件,就执行目标(target)中的规则或者特定值。
• 如果不满足条件,就判断下一条Rules。
目标值(Target Values)
下面是你可以在target里指定的特殊值:
• ACCEPT – 允许防火墙接收数据包
• DROP – 防火墙丢弃包
• QUEUE – 防火墙将数据包移交到用户空间
• RETURN – 防火墙停止执行当前链中的后续Rules,并返回到调用链(the calling chain)中。
如果你执行iptables –list你将看到防火墙上的可用规则。下例说明当前系统没有定义防火墙,你可以看到,它显示了默认的filter表,以及表内默认的input链, forward链, output链。
# iptables -t filter –list
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Chain FORWARD (policy ACCEPT)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Chain OUTPUT (policy ACCEPT)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查看mangle表:
# iptables -t mangle –list
查看NAT表:
# iptables -t nat –list
查看RAW表:
# iptables -t raw –list
!注意:如果不指定-t选项,就只会显示默认的filter表。因此,以下两种命令形式是一个意思:
# iptables -t filter –list
(or)
# iptables –list
以下例子表明在filter表的input链, forward链, output链中存在规则:
# iptables –list
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
num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1 RH-Firewall-1-INPUT all — 0.0.0.0/0 0.0.0.0/0
Chain FORWARD (policy ACCEPT)
num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1 RH-Firewall-1-INPUT all – 0.0.0.0/0 0.0.0.0/0
Chain OUTPUT (policy ACCEPT)
num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Chain RH-Firewall-1-INPUT (2 references)
num target prot opt source destination
1 ACCEPT all – 0.0.0.0/0 0.0.0.0/0
2 ACCEPT icmp – 0.0.0.0/0 0.0.0.0/0 icmp type 255
3 ACCEPT esp – 0.0.0.0/0 0.0.0.0/0
4 ACCEPT ah – 0.0.0.0/0 0.0.0.0/0
5 ACCEPT udp – 0.0.0.0/0 224.0.0.251 udp dpt:5353
6 ACCEPT udp – 0.0.0.0/0 0.0.0.0/0 udp dpt:631
7 ACCEPT tcp – 0.0.0.0/0 0.0.0.0/0 tcp dpt:631
8 ACCEPT all – 0.0.0.0/0 0.0.0.0/0 state RELATED,ESTABLISHED
9 ACCEPT tcp – 0.0.0.0/0 0.0.0.0/0 state NEW tcp dpt:22
10 REJECT all – 0.0.0.0/0 0.0.0.0/0 reject-with icmp-host-prohibited
以上输出包含下列字段:
• num – 指定链中的规则编号
target – 前面提到的target的特殊值
prot – 协议:tcp, udp, icmp等
source – 数据包的源IP地址
destination – 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
三、清空所有iptables规则
在配置iptables之前,你通常需要用iptables –list命令或者iptables-save命令查看有无现存规则,因为有时需要删除现有的iptables规则:
iptables –flush
或者
iptables -F
这两条命令是等效的。但是并非执行后就万事大吉了。你仍然需要检查规则是不是真的清空了,因为有的linux发行版上这个命令不会清除NAT表中的规则,此时只能手动清除:
iptables -t NAT -F
四、永久生效
当你删除、添加规则后,这些更改并不能永久生效,这些规则很有可能在系统重启后恢复原样。为了让配置永久生效,根据平台的不同,具体操作也不同。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1.Ubuntu
首先,保存现有的规则:
iptables-save > /etc/iptables.rules
然后新建一个bash脚本,并保存到/etc/network/if-pre-up.d/目录下:
#!/bin/bash
iptables-restore < /etc/iptables.rules
这样,每次系统重启后iptables规则都会被自动加载。
!注意:不要尝试在.bashrc或者.profile中执行以上命令,因为用户通常不是root,而且这只能在登录时加载iptables规则。
2.CentOS, RedHat
# 保存iptables规则
service iptables save
# 重启iptables服务
service iptables stop
service iptables start
查看当前规则:
cat /etc/sysconfig/iptables
五、追加iptables规则
可以使用iptables -A命令追加新规则,其中-A表示Append。因此,新的规则将追加到链尾。
一般而言,最后一条规则用于丢弃(DROP)所有数据包。如果你已经有这样的规则了,并且使用-A参数添加新规则,那么就是无用功。
1.语法
iptables -A chain firewall-rule
• -A chain – 指定要追加规则的链
• firewall-rule – 具体的规则参数
2.描述规则的基本参数
以下这些规则参数用于描述数据包的协议、源地址、目的地址、允许经过的网络接口,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包。这些描述是对规则的基本描述。
-p 协议(protocol)
• 指定规则的协议,如tcp, udp, icmp等,可以使用all来指定所有协议。
• 如果不指定-p参数,则默认是all值。这并不明智,请总是明确指定协议名称。
• 可以使用协议名(如tcp),或者是协议值(比如6代表tcp)来指定协议。映射关系请查看/etc/protocols
• 还可以使用–protocol参数代替-p参数
-s 源地址(source)
• 指定数据包的源地址
• 参数可以使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名
• 例如:-s 192.168.1.101指定IP地址
• 例如:-s 192.168.1.10/24指定网络地址
• 如果不指定-s参数,就代表所有地址
• 还可以使用–src或者–source
-d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 指定目的地址
• 参数和-s相同
• 还可以使用–dst或者–destination
-j 执行目标(jump to target)
• -j代表”jump to target”
• -j指定了当与规则(Rule)匹配时如何处理数据包
• 可能的值是ACCEPT, DROP, QUEUE, RETURN
• 还可以指定其他链(Chain)作为目标
-i 输入接口(input interface)
• -i代表输入接口(input interface)
• -i指定了要处理来自哪个接口的数据包
• 这些数据包即将进入INPUT, FORWARD, PREROUTE链
• 例如:-i eth0指定了要处理经由eth0进入的数据包
• 如果不指定-i参数,那么将处理进入所有接口的数据包
• 如果出现! -i eth0,那么将处理所有经由eth0以外的接口进入的数据包
• 如果出现-i eth+,那么将处理所有经由eth开头的接口进入的数据包
• 还可以使用–in-interface参数
-o 输出(out interface)
• -o代表”output interface”
• -o指定了数据包由哪个接口输出
• 这些数据包即将进入FORWARD, OUTPUT, POSTROUTING链
• 如果不指定-o选项,那么系统上的所有接口都可以作为输出接口
• 如果出现! -o eth0,那么将从eth0以外的接口输出
• 如果出现-i eth+,那么将仅从eth开头的接口输出
• 还可以使用–out-interface参数
3.描述规则的扩展参数
对规则有了一个基本描述之后,有时候我们还希望指定端口、TCP标志、ICMP类型等内容。
–sport 源端口(source port)针对 -p tcp 或者 -p udp
• 缺省情况下,将匹配所有端口
• 可以指定端口号或者端口名称,例如”–sport 22″与”–sport ssh”。
• /etc/services文件描述了上述映射关系。
• 从性能上讲,使用端口号更好
• 使用冒号可以匹配端口范围,如”–sport 22:100″
• 还可以使用”–source-port”
–-dport 目的端口(destination port)针对-p tcp 或者 -p udp
• 参数和–sport类似
• 还可以使用”–destination-port”
-–tcp-flags TCP标志 针对-p tcp
• 可以指定由逗号分隔的多个参数
• 有效值可以是:SYN, ACK, FIN, RST, URG, PSH
• 可以使用ALL或者NONE
-–icmp-type ICMP类型 针对-p icmp
• –icmp-type 0 表示Echo Reply
• –icmp-type 8 表示Echo

References
[]

About Daylight time Info

本文引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81583924190384708.html

夏令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或“夏时制”,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令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各时区多数位于其理想边界之西,导致实际上全年实施夏令时。)

夏令时的历史
据称最早有夏令时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被印在100元美钞上的人物),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由于习惯于当时美国农村贵族的早睡早起生活,早上散步时看到法国人10点才起床,夜生活过到深夜。于是他在1784年给《巴黎杂志》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建议他们早睡早起,说每年可以节约6千4百万磅蜡烛。但他当时并没有建议实行夏令时,只是建议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因为当时根本还没有统一的时区划分。不过夏令时在英语里就是“节约阳光时间”的意思。

直到1907年,英国建筑师威廉·维莱特(William Willett)才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夏令时的构思,主要是为了节省能源和提供更多的时间用来训练士兵,但议会经过辩论没有采纳。由于名声不及本杰明·富兰克林,所以人们很多都将本杰明·富兰克林当为夏令时的发明者而忽略了威廉·维莱特。

1916年,德国首先实行夏令时,英国因为怕德国会从中得到更大的效益,因此紧跟着也采取了夏令时,夏令时节约了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为了弥补损失,电力和煤气公司也将价格提高了15%。法国不久也效仿实行。1917年,俄罗斯第一次实行了夏令时,但直到1981年才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1918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也实行了夏令时,但战后立即取消了。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实行了夏令时,1945年战争结束后取消。1966年,美国重新实行夏令时。欧洲大部分国家从1976年,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首次石油危机3年后(1973年)开始实行夏令时。

根据联合国 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建议,从1996年起夏令时的有效期推迟到10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世界各国的夏令时
美国和墨西哥的实行与否,完全由各州各县自己决定。美国不实行夏令时的地区包括:
亚利桑那州
夏威夷州
波多黎各和维京群岛
美属萨摩亚、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

美国和加拿大原本于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凌晨2时起实施冬令时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凌晨2时起,恢复夏令时间。

但是根据美国国会最新通过的能源法案,为加强日光节约,自2007年起延长夏令时间,开始日期从每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提前到3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结束日期从每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延后到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换言之,冬令时间将缩短约一个月。之所以安排在周日,是为了便于生活的调整不至于受到较大的影响。

从来没有实行过夏令时间的地区欧盟国家、俄罗斯和瑞士都是从3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实行夏令时。在格林尼治时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日的2:00欧盟国家同时进行时间更改,根据所在时区不同,西欧时区(UTC)国家(如:英国、爱尔兰和葡萄牙)、中欧时区(UTC+1)国家(如: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和东欧时区(UTC+2)国家(如:芬兰和希腊)的当地时间分别从02:00/03:00调整到03:00/04:00。在格林尼治时间十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03:00进行相反的调整。

加拿大从3月第二个星期日到11月第一个星期日实行夏令时,不过萨斯喀彻温省大部分地区不实行;

墨西哥从4月第一个星期日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实行夏令时,不过在首都墨西哥城,由于市长不同意总统实行夏令时的决定,有的区服从总统实行夏令时,有的区则服从市长不实行夏令时;

新西兰由于处于南半球,所以夏季和北半球相反。它从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到4月第一个星期天实行夏时;

澳大利亚除北部地区和昆士兰州 之外全部实行夏令时;西澳夏令时于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开始,到次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结束;其余各州夏令时于十月的第一个周日开始,到次年四月的第一个周日结束。

中国的夏令时
夏令时实施期间,将时间向前调快一小时。
1919年,中华民国在上海和天津曾短暂地实行了一年夏令时。在台湾地区也曾实行过;香港曾于1941年4月1日至1979年10月21日期间,多在夏季时段实施夏令时间(1977年和1978年未实行),香港夏令时间的计算方法为香港标准时间加1小时。在日治时期的几年间(1942年至1945年)曾全年实施,当时香港时间与日本本土时间实际上一致,1980年后不再实行,详情请参阅香港时间;

1986年至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国范围实行了六年夏令时,每年从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2时整(北京时间)到9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令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1992年4月5日后不再实行;

实行夏令时的建议最早由窦星元提出。198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令时的通知》,通知动员全国人民为节约能源而早睡早起,并要求全国各部门做好宣传和安排工作。具体作法是:每年从四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时间),将时钟拨快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3时,夏令时开始;到九月中旬第一个星期日的凌晨2时整(北京夏令时间),再将时钟拨回一小时,即将表针由2时拨至1时,夏令时结束。在夏令时开始和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均刊登有关部门的通告。值得注意的是,夏令时中出生的人,生时须减去1小时。 从1986年到1991年的六个年度,除1986年因是实行夏时制的第一年,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外,其它年份均按规定的时段施行。在夏令时开始和结束前几天,新闻媒体均刊登有关部门的通告。1992年起,夏令时暂停实行。

我国实行夏令时的时间:
1986年至1991年,每年4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1时起至9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1时止。
1986年4月13日至9月14日,
1987年4月12日至9月13日,
1988年4月10日至9月11日,
1989年4月16日至9月17日,
1990年4月15日至9月16日,
1991年4月14日至9月15日。

夏令时的利弊
优点
高纬度地区由于夏季太阳升起时间明显比冬季早,夏令时确实起到节省照明时间的作用。
不少零售商对夏令时持肯定态度。美国的糖果商院集团已经游说美国国会将夏令时延长到11月,因为万圣节是糖果销售最旺的季节,而家长们不希望孩子们在天黑以后还在外面游逛。
有人认为夏令时对患有夜盲症的人大有好处。

弊端
对低纬度地区,夏令时作用不大。尤其这些地方在夏天十分湿热,夜晚降临时闷热无法入眠,而清晨正是睡眠的好时间。
当夏令时开始和结束时,人们必须将所有计时仪器调快或调慢;当夏令时结束时,某些时间会在当天出现两次,这些都容易构成混乱。
夏令时违背了设定时区的原意──尽量使中午贴近太阳上中天的时间[1]。

其他争议
夏令时让俄罗斯每年能够节约20亿千瓦小时的电量,但这个数字只相当于两三个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该制度也使法国用于照明的能源消耗减少4%。有人认为夏令时在旅游业和能源消耗上获利不明显,还扰乱了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物钟,违反人的正常生理节奏。

About linux TZ 时区问题

本文引用:http://blog.csdn.net/epicyong333/article/details/5258152

tzset

#incude

void tzset(void);

设置时间环境变量。

说明
tzset()函数使用环境变量TZ的当前设置把值赋给三个全局变量:daylight,timezone和tzname。
这些变量由ftime和localtime函数使用校正格林威治(UTC)时间为本地时间,通过time函数从系统时间计算UTC,使用如下语法设置TZ环境变量:

set TZ=tzn[+|-]hh[:mm[:ss]][dzn]

tzn:三字母时区名,例如PST,你必须指出本地时间距UTC的偏移量。
hh:UTC与本地时间的时差,任选带符号的。
mm:分钟,由冒号(:)与hh分隔开。
ss:秒钟,用冒号(:)与mm分隔开。
dzn:三字母夏令时时区例如PDT。如果夏令时没作用,设置TZ时不设置dzn的值。C运行库假设在计算夏令时(DST)时执行美国的规则。

其实tzn和dzn可为任意3个字母,只要中间的时差设置正确,localtime()和gmtime()函数调用都会处理正确。要注意一点,比如要将时区TZ设置为中国所在的东八区(即UTC+8:00),不使用夏令时,使用如下语句:

setenv(“TZ”, “GMT-8”, 1);

注意是GMT-8而不是GMT+8,要不就设为了西八区,要比UTC还慢8个小时,这一点比较令人费解。

例如,为了设置TZ环境为德国对应的当前时区,你可以使用如下语句之一:
set TZ=GST-1GDT
set TZ=GST+1GDT
这些字符串使用GST指出德国标准时间,假设德国是超前UTC一个小时,并假设夏令时起作用。
如果TZ值没设置,tzset试图使用操作系统指定的时区信息,在Windwos NT和Windows95之下,这个信息指定在控制面版的日期/时间应用中,如果tzset不能获取这些信息,它缺省使用PST8PDT,它指定为太平洋标准时间。

基于TZ环境变量的值,当调用tzset时把如下值赋给全局变量daylight、timezone和tzname:
全局变量 说明 缺省值
daylight 如果在TZ设置中指定夏令时时区 1则为非0值;否则为0
timezone UTC和本地时间之间的时差,单位为秒 28800(28800秒等于8小时)
tzname[0] TZ环境变量的时区名称的字符串值 如果TZ未设置则为空 PST
tzname[1] 夏令时时区的字符串值; 如果TZ环境变量中忽略夏令时时区则为空PDT在上表中daylight和tzname数组的缺省值对应于”PST8PDT”。

如果从TZ环境变量忽略DST时区,daylight的值为0,ftime,gmtime和localtime函数对于它们的DST标志返回0。
例子

/ *
TZSET.C: This program first sets up the time zone by*
placing the variable named TZ=EST5 in the environment*
table. It then uses tzset to set the global variables*
named daylight, timezone, and tznam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 void )
{
if( putenv( “TZ=EST5EDT” ) == -1 )
{
printf( “Unable to set TZ/n” );exit( 1 );
}
else
{
tzset(); printf( “daylight = %d/n”, daylight );
printf( “timezone = %ld/n”, timezone );
printf( “tzname[0] = %s/n”, tzname[0] );
}
exit( 0 );
}

输出
daylight = 1
timezone = 18000
tzname[0] = EST

参见
asctime,ftime,gmtime,localtime,time,utime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的系统是fedora,其他系统可能不完全相同。

1,时间保存在硬件实时钟(RTC)中,RTC由主板电池供电,即使关断电源也不会造成时间丢失。

2,系统启动时从RTC获取时间,这个步骤在rc.sysinit中做:

a,首先从/etc/sysconfig/clock中获取RTC相关参数UTC/ARC/SRM。UTC为true表示RTC保存的时间是UTC时间,false表示保存的是本地时间。ARC与SRM的含义参考hwclock的manpage,一般false即可;

b,根据上面获取的内容构造hwclock命令的参数,将时间由RTC读取到系统时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hwclock的输出是本地时间,localtime/utc参数只是用 来告诉hwclock命令COMS时区是哪个时区。比如Linux系统的系统时区设置为CST(中国标准时间),COMS时间采用墙上时间,即COMS时 区也是CST,这时如果使用–utc参数,会让hwclock误以为COMS时区为UTC,所以输出的时间会自动+8。

3,tzset():tzset在程序中用来初始化tzname等全局变量,它首先试图从环 境变量“TZ”中获取时区,如果TZ环境变量存在,即getenv(“TZ”)返回值不为NULL,且包含内容有效,则使用TZ值;如果该变量存在但内容 无效,比如包含错误的时区名字,则使用UTC;如果该变量不存在,即getenv(“TZ”)返回NULL,则查找系统时区设置文件,一般是/etc /localtime。localtime所指文件的内容格式可参考tzfile(5)。

4,time():返回自00:00:00 UTC, January 1, 1970到现在所经过的秒数,注意,是UTC。

5,ctime()/localtime()/mktime():这类和时区相关的函数内部会调用tzset,但只是第一次调用tzset会做实际初始化,后面的调用都是直接返回。

6,系统关闭时,如执行shutdown/reboot/poweroff/halt等操作后,系统时间会保存到RTC中,这是在halt脚本中完成的,参看/etc/init.d/halt内容。

OpenWrt Makefile 整体分析

分析版本: svn://svn.openwrt.org.cn/openwrt/branches/backfire

OpenWrt基本结构
–target/linux/ 目录里面是各平台(arch)的相关代码
–target/linux//config 文件的配置文件
–package 目录里面包含了我们在配置文件里面设定的所有编译好的软件包
–scripts/feeds update 来对软件包进行更新
–scirpts/feeds search X 查找软件包X
–package/symlinks 估计意思是更新软件源之类的

=========================我是分割线=================
==以下部分参考:http://www.right.com.cn/forum/thread-73443-1-1.html===
=======================================================
OpenWrt的主Makefile文件只有100行,可以简单分为三部分,1~17行为前导部分,19~31为首次执行部分,33~101为再次执行部分。

前导部分
CURDIR为make默认变量,默认值为当前目录。
前导部分主要把变量TOPDIR赋值为当前目录,把变量LC_ALL、LANG赋值为C,并使用变量延伸指示符export,把上述三个变量延伸到下层Makefile。
使用文件使用指示符include引入$(TOPDIR)/include/host.mk。在OpenWrt的主Makefile文件使用了多次include指示符,说明主Makefile文件被拆分成多个文件,被拆分的文件放在不同的目录。拆分的目的是明确各部分的功能,而且增加其灵活性。
在前导部分比较费解的是使用world目标,在makefile中基本规则为:
TARGETS : PREREQUISITES
COMMAND

即makefile规则由目标、依赖、命令三部分组成,在OpenWrt的主Makefile文件的第一个目标world没有依赖和命令。它主要起到指示当make命令不带目标时所要执行的目标,没有设定依赖和命令部分表明此目标在此后将会有其他依赖关系或命令。world目标的命令需要进一步参考$(TOPDIR)/include/toplevel.mk和主Makefile文件的再次执行部分。

首次执行部分
OPENWRT_BUILD是区分首次执行与再次执行的变量。在首次执行时使用强制赋值指示符override把OPENWRT_BUILD赋值为1,并使用变量延伸指示符export把OPENWRT_BUILD延伸。在OPENWRT_BUILD使用强制赋值指示符override意味着make命令行可能引入OPENWRT_BUILD参数。
引入$(TOPDIR)/include/debug.mk、$(TOPDIR)/include/depends.mk、$(TOPDIR)/include/toplevel.mk三个文件,由于TOPDIR是固定的,所以三个文件也是固定的。其中$(TOPDIR)/include/toplevel.mk的135行%::有效解释首次执行时world目标的规则。

再次执行部分
引入rules.mk、$(INCLUDE_DIR)/depends.mk、$(INCLUDE_DIR)/subdir.mk、target/Makefile、package/Makefile、tools/Makefile、toolchain/Makefile七个文件,rules.mk没有目录名,即引入与主Makefile文件目录相同的rules.mk。在rules.mk定义了INCLUDE_DIR为$(TOPDIR)/include,所以$(INCLUDE_DIR)/depends.mk实际上与首次执行时引入的$(TOPDIR)/include/depends.mk是同一个文件。
四个子目录下的Makefile实际上是不能独立执行。主要利用$(INCLUDE_DIR)/subdir.mk动态建立规则,诸如$(toolchain/stamp-install)目标是靠$(INCLUDE_DIR)/subdir.mk的stampfile函数动态建立。在package/Makefile动态建立了$(package/ stamp-prereq)、$(package/ stamp-cleanup)、$(package/ stamp-compile)、$(package/ stamp-install)、$(package/ stamp-rootfs-prepare)目标。
定义一些使用变量命名的目标,其变量的赋值位置在$(INCLUDE_DIR)/subdir.mk的stampfile函数中。目标只有依赖关系,可能说明其工作顺序,在$(INCLUDE_DIR)/subdir.mk的stampfile函数中有进一步说明其目标执行的命令,并为目标建立一个空文件,即使用变量命名的目标为真实的文件。

定义一些使用固定的目标规则。
其中:clean是清除编译结果的目标,清除$(BUILD_DIR) $(BIN_DIR) $(BUILD_LOG_DIR)三个目录的用意是十分明确。暂时不知道为什么执行make target/linux/clean。
dirclean是删除所有编译过程产生的目录和文件的目标,执行dirclean目标依赖于clean,因此将执行clean目标所执行的命令,然后删除$(STAGING_DIR) $(STAGING_DIR_HOST) $(STAGING_DIR_TOOLCHAIN) $(TOOLCHAIN_DIR) $(BUILD_DIR_HOST) $(BUILD_DIR_TOOLCHAIN)目录,以及删除$(TMP_DIR)目录。上述目录的变量均在rules.mk定义。好像删除staging_dir目录就意味着删除staging_dir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不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删除$(STAGING_DIR_HOST) $(STAGING_DIR_TOOLCHAIN) $(TOOLCHAIN_DIR)目录。同样删除builde_dir目录就意味着删除builde_dir目录下的所有子目录,不知道为什么要强调删除$(BUILD_DIR_TOOLCHAIN)目录。
tmp/.prereq_packages目标是对所需软件包的预处理。目标依赖于.config,即执行make menuconfig后将会进行一次所需软件包的预处理。不知什么原因在编译前删除tmp目录,执行时无法建立tmp/.prereq_packages文件。
prereq应该是预请求目标,在OpenWrt执行Makefile时好像都要先执行prereq目标。
prepare应该是准备目标,是world依赖的一个伪目标。依赖于文件.config和$(tools/stamp-install) $(toolchain/stamp-install)目标。
world就是编译的目标。依赖于prepare为目标和前面提到的变量命名目标。采用取消隐含规则方式执行package/index目标。package/index目标在package/Makefile的92行定义。
package/symlinks和package/symlinks-install是更新或安装软件包来源的目标,使用$(SCRIPT_DIR)/feeds脚本文件完成。
package/symlinks-clean是清除软件包来源的目标,也是使用$(SCRIPT_DIR)/feeds脚本文件完成。
最后使用伪目标.PHONY说明clean dirclean prereq prepare world package/symlinks package/symlinks-install package/symlinks-clean属于伪目标。通过伪目标说明可以知道可以执行的目标。

===================我是分割线==================
====>Makefile:
TOPDIR:=${CURDIR} #定义直接变量取得当前make的工作目录
LC_ALL:=C
LANG:=C
export TOPDIR LC_ALL LANG #定义直接变量,把变量延伸,使得在包含的mk中也可用

world:
#指示make不带目标时要执行的命令,也就是默认执行的命令,由于其不带规则和依赖,所以表明此目标在此后将会有其他依赖关系或命令,当执行”~$ make”时,即跳转到toplevel.mk执行。======1======

include $(TOPDIR)/include/host.mk #引入文件

ifneq ($(OPENWRT_BUILD),1) #判断是否是首次执行OPENWRT_BUILD在toplevel.mk中定义为0
# XXX: these three lines are normally defined by rules.mk
# but we can’t include that file in this context
empty:=
space:= $(empty) $(empty)
_SINGLE=export MAKEFLAGS=$(space);

override OPENWRT_BUILD=1 #如果是首次执行,使用override强制openwrt_build为1
export OPENWRT_BUILD #延伸openwrt_build变量的使用
include $(TOPDIR)/include/debug.mk #引入文件
include $(TOPDIR)/include/depends.mk
include $(TOPDIR)/include/toplevel.mk
else
include rules.mk #不是首次执行,则引入以下文件
include $(INCLUDE_DIR)/depends.mk
include $(INCLUDE_DIR)/subdir.mk
include target/Makefile
include package/Makefile
include tools/Makefile
include toolchain/Makefile

$(toolchain/stamp-install): $(tools/stamp-install)
$(target/stamp-compile): $(toolchain/stamp-install) $(tools/stamp-install) $(BUILD_DIR)/.prepared
$(package/stamp-cleanup): $(target/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compile): $(target/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cleanup)
$(package/stamp-install): $(package/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rootfs-prepare): $(package/stamp-install)
$(target/stamp-install): $(package/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install) $(package/stamp-rootfs-prepare)
$(BUILD_DIR)/.prepared: Makefile
@mkdir -p $$(dirname $@)
@touch $@

prepare: $(target/stamp-compile)

clean: FORCE
$(_SINGLE)$(SUBMAKE) target/linux/clean
rm -rf $(BUILD_DIR) $(BIN_DIR) $(BUILD_LOG_DIR)

dirclean: clean
rm -rf $(STAGING_DIR) $(STAGING_DIR_HOST) $(STAGING_DIR_TOOLCHAIN) $(TOOLCHAIN_DIR) $(BUILD_DIR_HOST) $(BUILD_DIR_TOOLCHAIN)
rm -rf $(TMP_DIR)

#处理依赖问题===========9=========
tmp/.prereq_packages: .config
@echo “this is in main Makefile tmp/.prereq_packages”
unset ERROR; \
for package in $(sort $(prereq-y) $(prereq-m)); do \
$(_SINGLE)$(NO_TRACE_MAKE) -s -r -C package/$$package prereq || ERROR=1; \
done; \
if [ -n “$$ERROR” ]; then \
echo “Package prerequisite check failed.”; \
false; \
fi
touch $@

# check prerequisites before starting to build

#在toplevel.mk中的prereq目标执行完之后,跳转回到主Makefile文件,执行其prereq目标的规则================8====================
prereq: $(target/stamp-prereq) tmp/.prereq_packages
@echo “this is in main Makefile”

prepare: .config $(tools/stamp-install) $(toolchain/stamp-install)

#当所有的依赖已经准备好之后,开始执行编译==============10=============
world: prepare $(target/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cleanup) $(package/stamp-compile) $(package/stamp-install) $(package/stamp-rootfs-prepare) $(target/stamp-install) FORCE
$(_SINGLE)$(SUBMAKE) -r package/index

# update all feeds, re-create index files, install symlinks
package/symlinks:
$(SCRIPT_DIR)/feeds update -a
$(SCRIPT_DIR)/feeds install -a

# re-create index files, install symlinks
package/symlinks-install:
$(SCRIPT_DIR)/feeds update -i
$(SCRIPT_DIR)/feeds install -a

# remove all symlinks, don’t touch ./feeds
package/symlinks-clean:
$(SCRIPT_DIR)/feeds uninstall -a

.PHONY: clean dirclean prereq prepare world package/symlinks package/symlinks-install package/symlinks-clean

endif

=====>./include/toplevel.mk:
RELEASE:=Backfire #为了避免出现循环
SHELL:=/usr/bin/env bash
PREP_MK= OPENWRT_BUILD= QUIET=0

include $(TOPDIR)/include/verbose.mk

ifeq ($(SDK),1)
include $(TOPDIR)/include/version.mk
else
REVISION:=$(shell $(TOPDIR)/scripts/getver.sh) #shell 执行操作系统的命令
endif

OPENWRTVERSION:=$(RELEASE)$(if $(REVISION), ($(REVISION)))
export RELEASE
export REVISION
export OPENWRTVERSION
export IS_TTY=$(shell tty -s && echo 1 || echo 0)
export LD_LIBRARY_PATH:=$(if $(LD_LIBRARY_PATH),$(LD_LIBRARY_PATH):)$(STAGING_DIR_HOST)/lib
export DYLD_LIBRARY_PATH:=$(if $(DYLD_LIBRARY_PATH),$(DYLD_LIBRARY_PATH):)$(STAGING_DIR_HOST)/lib

# prevent perforce from messing with the patch utility
unexport P4PORT P4USER P4CONFIG P4CLIENT

# prevent user defaults for quilt from interfering
unexport QUILT_PATCHES QUILT_PATCH_OPTS

# make sure that a predefined CFLAGS variable does not disturb packages
export CFLAGS=

ifeq ($(FORCE),)
.config scripts/config/conf scripts/config/mconf: tmp/.prereq-build
endif

SCAN_COOKIE?=$(shell echo $$$$)
export SCAN_COOKIE

SUBMAKE:=umask 022; $(SUBMAKE)

prepare-mk: FORCE ;

#依赖于FORCE保证及时目标存在也会执行此命令=================4=============
prepare-tmpinfo: FORCE
mkdir -p tmp/info #-r禁止使用任何隐含规则 -f制定需要执行的文件-j输出规则中的命令 -r命令运行时不输出命令的输出 mkdir –p 一次性创建多层目录
$(_SINGLE)$(NO_TRACE_MAKE) -j1 -r -s -f include/scan.mk SCAN_TARGET=”packageinfo” SCAN_DIR=”package” SCAN_NAME=”package” SCAN_DEPS=”$(TOPDIR)/include/package*.mk $(TOPDIR)/overlay/*/*.mk” SCAN_DEPTH=5 SCAN_EXTRA=””
$(_SINGLE)$(NO_TRACE_MAKE) -j1 -r -s -f include/scan.mk SCAN_TARGET=”targetinfo” SCAN_DIR=”target/linux” SCAN_NAME=”target” SCAN_DEPS=”profiles/*.mk $(TOPDIR)/include/kernel*.mk $(TOPDIR)/include/target.mk” SCAN_DEPTH=2 SCAN_EXTRA=”” SCAN_MAKEOPTS=”TARGET_BUILD=1″
for type in package target; do \
f=tmp/.$${type}info; t=tmp/.config-$${type}.in; \
[ “$$t” -nt “$$f” ] || ./scripts/metadata.pl $${type}_config “$$f” > “$$t” || { rm -f “$$t”; echo “Failed to build $$t”; false; break; }; \
done
./scripts/metadata.pl package_mk tmp/.packageinfo > tmp/.packagedeps || { rm -f tmp/.packagedeps; false; }
touch $(TOPDIR)/tmp/.build

.config: ./scripts/config/conf $(if $(CONFIG_HAVE_DOT_CONFIG),,prepare-tmpinfo)
@+if [ \! -e .config ] || ! grep CONFIG_HAVE_DOT_CONFIG .config >/dev/null; then \
#”+”无论如何这些命令都会被执行
[ -e $(HOME)/.openwrt/defconfig ] && cp $(HOME)/.openwrt/defconfig .config; \
$(_SINGLE)$(NO_TRACE_MAKE) menuconfig $(PREP_MK); \
fi

scripts/config/mconf:
@$(_SINGLE)$(SUBMAKE) -s -C scripts/config all

$(eval $(call rdep,scripts/config,scripts/config/mconf))

scripts/config/conf:
@$(_SINGLE)$(SUBMAKE) -s -C scripts/config conf
#-C 意思就是转到此目录下执行make -s全面禁止命令的显示,跳转到scripts/config下执行此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的conf标签=============4=========

config: scripts/config/conf prepare-tmpinfo FORCE
$< Config.in #$< 描述了所有的依赖 config-clean: FORCE $(_SINGLE)$(NO_TRACE_MAKE) -C scripts/config clean defconfig: scripts/config/conf prepare-tmpinfo FORCE touch .config $< -D .config Config.in oldconfig: scripts/config/conf prepare-tmpinfo FORCE $< -$(if $(CONFDEFAULT),$(CONFDEFAULT),o) Config.in menuconfig: scripts/config/mconf prepare-tmpinfo FORCE if [ \! -e .config -a -e $(HOME)/.openwrt/defconfig ]; then \ cp $(HOME)/.openwrt/defconfig .config; \ fi $< Config.in prepare_kernel_conf: .config FORCE ifeq ($(wildcard staging_dir/host/bin/sed),) prepare_kernel_conf: @+$(SUBMAKE) -r tools/sed/install else prepare_kernel_conf: ; endif kernel_oldconfig: prepare_kernel_conf $(_SINGLE)$(NO_TRACE_MAKE) -C target/linux oldconfig kernel_menuconfig: prepare_kernel_conf $(_SINGLE)$(NO_TRACE_MAKE) -C target/linux menuconfig #建立其依赖 ===========6==============转到include/prereq-build.mk下执行,主要就是检查各种依赖关系是否已经安装好。 tmp/.prereq-build: include/prereq-build.mk mkdir -p tmp rm -f tmp/.host.mk @$(_SINGLE)$(NO_TRACE_MAKE) -j1 -r -s -f $(TOPDIR)/include/prereq-build.mk prereq 2>/dev/null || { \
echo “Prerequisite check failed. Use FORCE=1 to override.”; \
false; \
}
touch $@

download: .config FORCE
@+$(SUBMAKE) tools/download
@+$(SUBMAKE) toolchain/download
@+$(SUBMAKE) package/download
@+$(SUBMAKE) target/download

clean dirclean: .config
@+$(SUBMAKE) -r $@

#再次找到prereq目标,然后建立其依赖prepare-tmpinfo .config========3=========
prereq:: prepare-tmpinfo .config
@+$(MAKE) -r -s tmp/.prereq-build $(PREP_MK)
#-r 不运行命令,也不输出,仅仅检查目标是否需要更新========5===========
@+$(NO_TRACE_MAKE) -r -s $@ #所有的准备完之后,跳转回主Makefile文件======7=======

#双::号规则允许在多个规则中为同一个目标创建不同命令,NO_TRACE_MAKE在include/verbose.mk中定义为 :=$(MAKE) V=99,PREP_MK在开始定义为0,+代表之后的命令都要执行,也就是表示执行-r禁止使用任何隐含规则-s禁止所有执行命令的显示 $ make prereq =========2=========
%::
@+$(PREP_MK) $(NO_TRACE_MAKE) -r -s prereq
@+$(SUBMAKE) -r $@

help:
cat README

docs docs/compile: FORCE
@$(_SINGLE)$(SUBMAKE) -C docs compile

docs/clean: FORCE
@$(_SINGLE)$(SUBMAKE) -C docs clean

distclean:
rm -rf tmp build_dir staging_dir dl .config* feeds package/feeds package/openwrt-packages bin
@$(_SINGLE)$(SUBMAKE) -C scripts/config clean

ifeq ($(findstring v,$(DEBUG)),)
.SILENT: symlinkclean clean dirclean distclean config-clean download help tmpinfo-clean .config scripts/config/mconf scripts/config/conf menuconfig tmp/.prereq-build tmp/.prereq-package prepare-tmpinfo
endif
.PHONY: help FORCE
.NOTPARALLEL:

1 2